6月2日,由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主办,环球网提供媒体支持的2023年“上合组织国家媒体代表访华”活动参访了新疆乌鲁木齐。20位上合组织国家的媒体人士前往新疆国际大巴扎并观看了木卡姆表演,感受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美好生活及多元文明汇聚的魅力与包容。
驼铃响彻千年,丝路重现繁华。落成于2003年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市。丝路风情,西域文化,各民族特色美食、手工艺品,令新疆国际大巴扎不仅成为“新疆之窗”,更是“中亚之窗”“世界之窗”。国际大巴扎由六个楼群组成,集市建筑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西亚、中亚等各国文明的建筑因素,融汇商贸、文化、娱乐、餐饮,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马尔代夫日报高级记者阿赞·马尔祖克深深感受到了与西方媒体报道有着巨大反差的新疆:“我来过中国,但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以往我通常从西方媒体的新闻中了解这里,特别是Twitter上的帖文,但事实是如此不同。我在大巴扎与当地人交谈,包括这里的商家、咖啡店坐着的人,整体的生活情况看起来非常好。我发现自己看到的景象与以往看到的媒体报道不同,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各民族和平共处。”
图为上合组织国家媒体代表游览新疆国际大巴扎【环球网提供】
在新疆国际大巴扎的阿凡提大巴扎馕主题馆,来自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埃及、沙特阿拉伯的记者们共同制作了一个集结六国戳印的“友谊之馕”。看到穿着维吾尔族服饰的小女孩,各国记者连连感叹新疆民族文化的多彩魅力,并纷纷合影留念。
图为六国记者戳印的“友谊之馕”【环球网提供】
图为埃及中东社记者阿里夫·所赫拉特与穿着维吾尔族服饰的小女孩合影留念【环球网提供】
印度安新闻南印度特别协调员马杜拉·雷迪称:“来到乌鲁木齐后,我开始了解到新疆有多元的文化,每座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许多不同的民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但我没有见到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多样性的文明汇聚在此,这就是乌鲁木齐。”
图为印度安新闻记者马杜拉·雷迪参观新疆木卡姆剧院【环球网提供】
走在新疆的街道上,来自伊朗、埃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的记者们发现维吾尔语言和阿拉伯语的字母十分相似,只是在含义上有所区别。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团长地力下提·帕尔哈提带领记者们观赏了新疆独具特色的木卡姆歌舞乐表演,并引用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回答了记者们的疑问:“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埃及中东社管理主编阿里夫·所赫拉特表达了对新疆文化的喜爱。她称中国与埃及的文化十分相似,有着相近的语言,还有沙漠骆驼、饮食习惯、民族乐器、舞蹈表演等,最重要的是埃及也有多元的文化。
“也许这就是丝绸之路的影响,让彼此的文化相连接。我希望木卡姆表演团队能来埃及演出,和埃及有更多在艺术领域的沟通。尽管我过去十年专注于报道中国新闻,来过中国四次,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新疆,也是第一次认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这与我过去对中国的认知不同。通过这次活动,我探索了中国新的一面。”
图为上合组织国家媒体代表观看木卡姆艺术演出【环球网提供】
图为上合组织国家媒体代表观看木卡姆艺术演出【环球网提供】
俄新社、“今日俄罗斯”媒体集团编辑、翻译奥卢费米·叶莲娜满怀欣喜地表示:“尽管在新疆停留的时间很短,但我感觉这里生活的人们相处得非常和谐。俄罗斯各个区域也生活着很多不同的民族,与新疆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这趟旅程后,我将向朋友们介绍新疆的美食、文化,和新疆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地位,尤其是新疆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是个好地方,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与新疆国际大巴扎与木卡姆剧院,上合组织国家媒体代表共同见证了新疆繁荣发展与新疆人民美好生活的缩影。